慕道制度

根據我們的願景,我們想要培養成熟的福傳門徒,所以不只是學了一些知識,而不認為自己要跟隨耶穌的人。因此我在這裡再一次提出來我們的慕道製度,也就是我們希望慕道者要參與哪些事情。

 

有關林口堂「慕道制度」的說明

  1. 經過初傳的階段(得知福音的好消息,並真心邀請耶穌做他個人的主),尤其是透過啟發課程(不得已用個人的福傳方式),願意做耶穌的門徒。
  2. 幾個月有小組聚會的習慣,尤其是細胞小組(跟堂區的兄姐一起祈禱、分享和成長)
  3. 有個人的祈禱習慣(可以包括讀經或類似的),幾個月固定來參與主日彌撒
  4. 以某種方式學了天主教的教理(信經、聖事、十誡、祈禱;知道天主教會對信徒的要求),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達成(例如影音的慕道教材、收聽節目、書籍等),會背誦信經、十誡和教會五規。
  5. 探索對堂區的哪一個服務有興趣:禮儀、媒體、招待、修繕等等。

 

針對第一點(介紹及回應福音),如果剛好沒有啟發,或慕道者無法配合我們啟發的時間,那麼就要親自介紹福音,並提供回應福音的機會,為了這個可以參考《門徒訓練文章》的第一個部分:https://tianzhu.info/?p=1515

在第四點(教理),主要的學習是慕道者自己,他/她要自己看資料。但我們在這過程中可以按他/她的需要陪伴他/她。對某些人可能是一個月一次,其他人會希望一週一次等。教理教材可以參考:https://stteresa.catholic.org.hk/catholic/Dogma_a/
其他的教材在這。

在這裡列出來,傳統慕道班以及我們制度的差別:

傳統慕道班 林口堂的慕道製度
1.參加慕道班
2.
參加主日彌撒
1.參加啟發或個別介紹福音,邀請對福音做初步回應
2.
參加細胞小組
3.
參加主日彌撒+個人祈禱
4.
以個人的方式完成教理
5.
探索能服務的領域
9個月或以上的,不容易複製的課程 從幾個月到幾年的過程,有彈性的安排
很難提供好幾個慕道課程,而且因為為期很長,人們很難承諾 細胞小組比較容易複製,學習教理可以更彈性的安排
以學知識為主 以體驗天主及教會為主,培養門徒
以我經驗,常常缺乏清楚的初步宣講,以及跟隨耶穌的回應機會(決志),因此停留在頭腦的知識,生命沒有被更新;也缺乏被聖神觸動的機會及小組的美好體驗等 尤其透過啟發提供初步的宣講,機會決志跟隨耶穌,有美好的小組體驗,在週末營提供被聖神觸動的機會
缺乏小組討論和體驗,雖然上了幾個月的課,常常不太認識其他的同學 小組模式很關鍵,引發歸屬感,互相學習,可以找到教會的朋友
慕道班畢業,就比較沒意願繼續什麼 在細胞小組的祈禱、分享與成長一直持續
慕道者自己找代父母,比較困難 因投入小組,找到代父母容易多了
對在堂區服務,幾乎沒什麼引導 慕道者要看哪裡可以貢獻堂區
參與慕道班的人,若不是老師,就是比較被動的陪伴者;陪伴者很有可能聽同樣的課程,自己似乎無法培養門徒 幫助慕道者的人更積極,無論是生命見證,還是分享一些教理知識,引導人做成熟的福傳門徒